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6:28 点击次数:187
图片
清道光年间,宜兴一位县令看中了紫砂名手邵大亨的作品,派人将大亨“请”入县衙,许诺重金求壶。大亨在县衙住了十多天,却故意做了些粗劣的壶应付。县令大怒,命衙役杖责大亨,这位紫砂大师却宁受皮肉之苦也不低头。这段记载于《宜兴荆溪县新志》的故事,道出了邵大亨刚直不阿的品格。
图片
正是这位孤傲清高的宗师,在19世纪初期创作了紫砂史上最经典的器型——仿古壶(原名仿鼓壶)。两百年间,此壶型历经程寿珍、顾景舟等多位大师演绎,而大亨原作的气韵与境界始终举世无双。
图片
清嘉庆、道光年间,宜兴县川埠乡上袁村(今宜兴市丁蜀镇紫砂村)的邵大亨观察古代战场上的战鼓,心有所感。鼓作为两军交锋时鼓舞士气的工具,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。
图片
他将鼓的形态融入紫砂壶设计:壶身仿照鼓的扁圆造型,壶钮似鼓槌,高起的盖面和肩部如同鼓槌敲击时鼓面震动的波形。整壶饱满而不臃肿,灵动而不失丰腴,仿佛气沉丹田、力蕴十足。
图片
“仿鼓”之名由此而来。后人仿做这种壶形,逐渐演变为“仿古”,既表达对前辈大师的追慕,也暗含仿古代壶型之意。
图片
顾景舟在《宜兴紫砂壶艺概要》中分析:“邵大亨的作品端庄、严谨,泥色滋润,工艺、技艺达到了顶峰”。壶中那股如鼓声将振未振的张力,是机械规范无法复制的生命力。
图片
苏州大儒吴大澂评价大亨壶“骨肉亭匀”。壶身轮廓呈完美椭圆,盖沿与壶口沿两条浑圆线条紧密相合,壶嘴、壶銴圆润饱满,与壶体衔接如自然天成。
图片
大亨仿古最显著的特征是壶把末端的垂耳设计。这一细节赋予整把壶节奏韵律之美,成为其标志性符号。耳垂如珠,向下轻悬,与鼓腹形成视觉呼应。
图片
这件陈震老师的310cc左右的仿古壶作品,全手工高度还原了大亨仿古原作“充满气的牛皮大鼓”的特征,具有十面张力。壶腹饱满丰润,肩部高耸挺拔,底部平稳有力,整体静中有动,仿佛随时会发出震天鼓声。泥料选用紫泥底槽青,包浆厚重,抚之如婴儿肌肤。静立案头,无声诉说着刚直者的风骨与匠心不灭的传承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